吳念真的小說讀起來帶有一點律動感,故事清新易讀,內容裡參雜了很多俗語或成語在小說裡頭,即使是一般大眾的讀者也能輕鬆的閱讀他的小說,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時候不會顯的乏味,這也是吳念真的小說特點之一。

  在吳念真寫的短篇小說《抓住一個春天》內容主軸以一群即將要聯考的大學生為主要的敘述對象,敘述他們在青春輝煌的高三生活裡對學校聯考ˋ補習的乏味感產生排斥,並且透過一群高三好友相約翹課去陽明山郊遊的情境,帶點輕鬆詼諧的步伐和對話,顯現他們對於即將進入大學生活作一些白日夢的聯想,並且不時的會以他們那些已經進入大學的兄長姊姐們作一番的對照,以顯證他們對大學的猜想是否有違背他們所想的答案。

  另外,他們會不時的會交談討論各自對聯考的日子的無奈和厭倦感,這也是為何要命定小說的題目的主要原因-為了<抓住一個春天>,春天過了或許考試也結束了,代表著它們對於大學生活的開始和高中生涯的作結。

  在前些故事中有其他同學說到:「念大學的目的無論如何爭辯也辯不出個名堂來,因為我覺得世界上矛盾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有人說學歷無用,要實力,又有人鼓勵我們說要像王雲五先生一樣自學苦讀,可是每年就有幾萬人往大學的門衝,所以我的觀念是既然念了書就好好唸,能考上沒什麼,不考上也沒什麼,反正粥少僧多,只要人能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發揮,那念大學與不念大學有什麼兩樣,一個在圍牆裡念,一個在圍牆外念而已。」又接續另外一位同學說到他的看法:「我的志願只填自己喜歡的,父母無法干涉,因為教我去念我不喜歡的東西,那不如不念,用那四年可以搞一些經驗和樂趣出來。」但真的是這樣嗎?即使選了自己喜歡得或者不喜歡的去念了,當然不喜歡的科系去念了一定會產生厭倦和對大學生活的空虛空洞,產生反效果,但最根本的問題是-不念大學也行嗎? 

  文章其中之一的主角就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真的,我還搞不懂,不過如果搞懂了,萬一走火入魔連書都不去碰一下那不是死了,因為我知道我家人啦,親戚啦,老師啦,一定不喜歡我在圍牆外邊唸,沒面子,就念得比別人多也沒人曉得,因為連文憑都沒有!」這段對話顯得出台灣教育的一個現象,讀書就是為了進大學,進入大學生活有得到一個好的文憑比什麼都來的重要些。

  在上述的這些話當中我們發現到這些對話中的現象和內容直到我們這些年代都還有一些清晰的影子存在,怎樣也抹消不掉的,常常會聽到有些人沒有念大學也可以生活得很好,錢賺得多,過得很不錯,但真正被說出來的也許也是少數。對照故事中同樣的年齡的我們,我們的父母或許就生長在跟作者相同的那一個年代,對自己的父母耳提面命的交代要好好的用功努力念書上大學,上了大學之後想要做什麼都可以,但等到上了大學上了研究所才知道,原來,這些父母說的東西也沒有實現到幾個,一樣更加的努力念書,念出了一個好的文憑,出來社會像玩碰碰車一樣與人互相摩擦相撞,工作或許還會碰碰壁。

  文憑出來的大學生,還真不知道真的有這麼大的好處。可以這樣繼續虐待自己的腦子,一樣為了個年齡層得自己在努力不同的事情而已。

  先打到這裡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加油啊!小胖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